"快看!这是《狂飙》里高启强吃猪脚面的地方!"在广东江门台山市四九镇的墟顶老街,随处可见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。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岭南小镇,自电视剧《狂飙》热播后,游客量暴涨300%,周末单日接待量突破5万人次。老板娘阿珍的猪脚面店从日均30碗飙升至300碗,她笑着对记者说:"现在得请五个帮工才忙得过来。"
江门并非孤例。从《长安十二时辰》带火西安永兴坊,到《去有风的地方》让云南凤阳邑民宿预订量增长50倍,再到《繁花》引发上海黄河路"打卡潮"——影视IP正在成为文旅市场的"核动力引擎"。数据显示,2023年影视取景地相关旅游产品预订量同比激增168%,这种被称为"影视朝圣"的现象背后,究竟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?
场景复刻:情绪消费的终极变现
在江门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的"强盛小灵通"店门前,游客们排队购买20元一份的"高启强同款套餐"。店主王先生坦言:"原本是卖五金配件的,剧火后连夜改装修,现在日营业额翻十倍。"这种"场景复刻经济"精准击中了Z世代的消费心理:南京大学传播学者李教授分析指出,"观众通过身临其境地模仿剧中行为,完成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换,这种情感投射带来的满足感远超普通观光。"
更为精妙的是衍生品开发。江门文旅局推出的"狂飙主题Citywalk"线路,将取景地串联成叙事动线,游客手持"扫黑除恶任务卡"打卡集章,这种沉浸式体验使人均消费提升至380元。苏州平江路借鉴此模式,借力《都挺好》IP开发"苏家老宅下午茶",带动周边商铺租金上涨40%。
流量陷阱:当热潮退去后留下什么?
然而,狂热的数字背后暗藏隐忧。2019年因《陈情令》爆火的贵州都匀螺蛳壳景区,如今游客量不足高峰期的1/10;《隐秘的角落》带火的湛江赤坎老街,大量跟风开设的"朱朝阳同款甜品店"现已门可罗雀。中国旅游研究院报告显示,影视引流景区的客流维系周期平均只有9-15个月。
"我们正在把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效IP。"江门文旅投负责人透露,他们注册了"狂飙故里"商标,开发了碉楼剧本杀项目,并与爱奇艺合作建立影视拍摄基地。这种"内容-场景-产业"的三级转化模式,或将成为破解"昙花效应"的关键。横店影视城的发展轨迹印证了这点:从单纯取景地升级为涵盖人才培养、后期制作的全产业链平台,使其在非拍摄季仍能保持60%以上的入住率。
数字时代的文旅新公式
当抖音#狂飙取景地#话题播放量突破18亿次,小红书相关笔记超50万篇时,传统文旅营销规则已被改写。江门现象揭示的新公式是:优质内容×情感共鸣×社交裂变=指数级流量增长。但要注意的是,流量只是开始,真正的赢家永远是那些能将其沉淀为文化资产的城市。就像阿婆那碗卖了三十年的猪脚面,影视热度终会消退,但承载着市井烟火气的青石板路,才是永恒的主角。
站在墟顶老街的骑楼下,看着游客们对照手机屏幕寻找剧中的每一个细节,突然明白:所谓IP赋能,不过是给古老的城市讲一个新故事的方式。当摄影机撤走,灯光熄灭,考验才真正开始——如何让故事自己生长出新的枝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