隆冬时节,东北大地银装素裹。冰雪,这个曾经阻碍人们出行的自然现象,如今已成为炙手可热的“白色经济”。从哈尔滨的冰灯游园会到吉林的雾凇奇观,从长白山的高山滑雪到呼伦贝尔的冰雪那达慕,东北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冰雪资源,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体验北国风光。
冰雪经济在东北地区经历了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。最初只是零星的冰灯展览和民间冰雪活动,如今已经形成了包括冰雪旅游、冰雪体育、冰雪文化、冰雪装备制造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。每年冬季,东北各地都会迎来旅游高峰,酒店一房难求,餐厅人头攒动,滑雪场欢声笑语不断,冰雪经济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。
然而,在这片繁荣景象背后,东北冰雪经济也面临着从“季节性狂欢”到“长效运营”的严峻挑战。
东北冰雪经济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强烈的季节性。冰雪旅游主要集中在每年11月至次年2月,短短三四个个月时间要创造全年大部分的收入。这种“靠天吃饭”的模式导致了许多问题:旅游设施在淡季大量闲置,从业人员季节性失业,投资回报周期长,市场稳定性差。
如何突破季节限制,实现全年运营,成为东北冰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课题。
走过东北多个冰雪景区,不少人会有“似曾相识”的感觉。各地冰雪项目大同小异,多以冰雕、雪雕、滑雪为主,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。这种同质化竞争导致价格战频发,服务质量难以提升,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冰雪经济的品牌价值。
突如其来的客流高峰常常让东北冰雪旅游目的地措手不及。交通拥堵、住宿不足、餐饮价格暴涨、厕所排队等问题频现。同时专业人才短缺,服务质量参差不齐,难以满足游客日益提升的需求。
面对这些挑战,东北冰雪经济亟需转型,实现从季节性狂欢到长效运营的转变。
其一,突破季节限制,打造全季旅游。东北夏季凉爽宜人,自然风光优美,可大力发展避暑旅游、森林浴、户外探险等项目;春秋季节则可结合当地文化,开展民俗体验、美食节等活动,形成“冰雪+”的全季旅游模式。
其二,深化文化内涵,避免同质化竞争。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、红色文化、工业文化等独特资源。冰雪项目应深度融合这些文化元素,打造独具特色的体验项目,如鄂伦春族冰雪渔猎体验、东北工业遗址冰雪艺术节等。
其三,完善基础设施,提升服务质量。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,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住宿、餐饮、交通设施;加强从业人员培训,提升专业服务水平;建立智慧旅游系统,提高管理效率和游客体验。
其四,延伸产业链条,实现多元发展。不仅发展冰雪旅游,还应大力发展冰雪装备制造、冰雪人才培养、冰雪赛事运营等关联产业,形成完整的冰雪经济产业链。
其五,加强区域协作,实现联动发展。东北各地应打破行政区划限制,整合冰雪资源,联合开发旅游线路,共同打造“东北冰雪”大品牌,避免内部恶性竞争。
冰雪是东北的宝贵财富,但如何将这份“冷资源”变成“热经济”,需要从短期狂欢走向长效运营。这既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规划,也需要企业的创新和投入,更需要每一位从业者的共同努力。
唯有如此,东北冰雪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,让冰天雪地真正成为金山银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