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学行业的从业者大多有一个共识:旺季时人满为患,淡季时门可罗雀。尤其遇到寒暑假之外的学期中,或是气候不宜的秋冬季节,许多研学机构、基地和学校的课程安排就陷入停滞。这种“靠天吃饭”的模式,不仅造成资源闲置,更限制了行业的长远发展。
但淡季真的只能是“休眠期”吗?或许,换个思路就能打开新局面。
一、理解“淡季”的真正成因
所谓淡季,无非由几个因素导致:学生上课时间紧张、气候条件不佳、传统观念中不适合户外活动、家长消费意愿降低等。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,这些并非不可克服——它们更多是习惯性认知,而非绝对限制。
比如学期中虽然学生时间少,但恰恰是学科知识学习的集中期,恰恰需要实践机会来加深理解;秋冬季节户外条件受限,但正是开展室内科学实验、人文艺术类课程的良机。
二、淡季课程的设计原则
对接课内,强化学科链接 淡季课程不必追求规模宏大,反而可以聚焦“精”与“深”。设计可与语文、历史、地理、科学等科目紧密结合的专题研学,例如:
发挥室内空间优势 避开户外的不利条件,转而挖掘博物馆、科技馆、美术馆、企业展厅、校园专业教室等室内场所的资源。这类课程不受天气影响,内容更具针对性。

短时化、模块化设计 学期中学生时间碎片化,更适合半日或周末的短时课程。推出模块化产品,允许学校按需选择组合,提高排课灵活性。
融入节气文化与生活教育 结合传统节气、节日文化设计课程,如中秋制饼、冬至观星、春季种植等。既体现时序特色,也增强文化认同感。
三、务实推广:让淡季课程被看见、被需要
课程设计得再好,若没有推广跟进,依然难以触达目标人群。
四、总结:淡季不是空白期,而是转型良机
季节虽有周期,但教育无淡季。所谓“破局”,本质上是打破固有思维,重新理解时间、空间和需求的关系。淡季反而是产品迭代、团队培训、模式创新的最佳时机。
能够平衡全年运营的机构,才更有可能在研学这条路上走得稳、走得远。
愿每一个研学从业者,既能拥抱旺季的热闹,也能享受淡季的从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