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元宇宙概念持续升温,从虚拟地产到数字藏品,各行各业都在探索如何在这个新兴领域分一杯羹。而最近一则消息引发广泛关注——“数字长城”项目年收入突破2亿元,其中元宇宙门票收入占比高达10%。这一数据不仅展示了元宇宙的商业潜力,也为传统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。
“数字长城”是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腾讯联合推出的数字化保护项目,通过3D建模、游戏引擎等技术,在线上1:1还原了喜峰口长城的原貌。用户可以通过小程序或VR设备“云游”长城,甚至参与虚拟修缮等互动活动。
但真正让这个项目出圈的,是其元宇宙门票的商业模式。用户支付一定费用后,不仅能获得专属虚拟身份,还能解锁更多沉浸式体验,比如夜游长城、参与数字考古等。这部分收入占总营收的10%,约2000万元,证明了用户愿意为高质量的元宇宙体验买单。
传统景区门票卖的是“入场权”,而元宇宙门票卖的是“体验权”。数字长城通过虚拟技术提供了线下难以实现的体验,比如“飞跃长城”“穿越历史场景”,这种独特性让用户觉得值回票价。
元宇宙不是单机游戏,而是社交空间。数字长城的用户可以在虚拟世界中结伴游览、拍照打卡,甚至举办线上活动。这种社交需求催生了更多付费场景,比如定制虚拟服装、数字纪念品等。
与传统景区“一锤子买卖”不同,元宇宙项目可以持续更新内容。比如数字长城会定期推出新活动(如中秋夜游、长城灯光秀),吸引用户反复消费,形成稳定收入。
数字长城的成功并非偶然,它的商业模式可复用于多个领域:
故宫、敦煌等文化IP已开始试水元宇宙,未来“线上游览+线下打卡”的模式会成为标配。景区可以靠数字门票、NFT藏品等开辟新收入来源。
想象一下,学生戴上VR头盔就能“亲临”古罗马战场或太空站,这种沉浸式学习体验完全可能催生付费订阅模式。
耐克、Gucci等品牌已在元宇宙卖虚拟鞋服,未来商场或许会推出“元宇宙旗舰店”,用户线上逛街,线下提货。
尽管前景广阔,但元宇宙商业化仍面临挑战:
但无论如何,数字长城的案例证明了一点:只要内容足够吸引人,用户是愿意为元宇宙体验付费的。未来,随着技术成熟和生态完善,元宇宙门票或许会成为许多行业的标配收入来源。
元宇宙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,它正在以“数字长城”这样的形式走进现实。10%的门票占比看似不高,却代表着一个新商业模式的崛起。无论是文旅、教育还是零售,谁能率先打造出真正有价值的元宇宙体验,谁就能在下一波数字化浪潮中抢占先机。
你觉得未来哪些行业最适合做“元宇宙门票”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