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各位游客请看左边,这就是著名的五花海,以前这个季节湖水应该是蓝绿相间的..."李芳举着喇叭的手突然停住了,眼前泛着灰白色的湖面与记忆中的景象相去甚远。这位在九寨沟带了十二年团的资深导游,第一次在讲解时语塞。
2017年8月8日,7.0级地震撕裂了九寨沟的山水。诺日朗瀑布出现断流,火花海坝体坍塌,这些曾经的地标景点永远改变了模样。更令人忧心的是,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造访:2022年夏季持续干旱导致多个海子水位下降,去年暴雨又引发山体滑坡阻断游览线路。
"现在带团最怕遇到老游客。"李芳苦笑着翻开手机相册,2015年拍摄的五彩池像打翻的调色盘,而去年同一角度的照片里,池水面积缩小了三分之一,"老客人会直接质问'怎么变成这样了',我们只能解释是气候变化导致的。"
转折发生在2021年。景区管理局组织导游参加"生态解说员"培训,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的专家带来一组震撼数据:九寨沟地区年均气温较上世纪90年代升高1.2℃,冰川退缩速度达每年15米。李芳在结业考核时设计了一条"气候变化观察路线",带着游客对比新老照片,用激光笔指示岩壁上植被分布的变化痕迹。
"请大家注意脚下这些松针。"在原始森林栈道上,李芳会蹲下身让游客观察针叶的稀疏程度,"二十年前这里的落叶能铺成厚毯子,现在薄得能看见泥土。树木也在适应变暖的气候。"她的解说包里新增了温湿度计、PH试纸,还会教游客用手机APP记录云层数据。
这种转型并非个例。黄龙景区的张明开发了"钙华池生长计算器",游客输入当前水量和气温就能预测池体退化速度;四姑娘山的向导们则转型为"气候难民"摄影师,用影像记录雪线逐年上升的过程。据四川省文旅厅统计,三年来已有超过600名传统导游完成生态培训转型。
在箭竹海畔,李芳的解说词悄然变化:"大家现在看到的浑浊湖水,其实是生态系统在自我修复。就像人感冒会发烧,大自然也在用这种方式抵抗气候变化。"游客们不再抱怨,反而认真记录着她指出的水文监测浮标。
"以前我们贩卖的是风景,现在传递的是警醒。"收队时李芳总会指向停车场成排的新能源大巴,"看,人类正在纠错,虽然慢了些。"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,就像那些正在消失的冰川投下的最后印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