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行方式也能分三六九等?在当代旅游圈里,还真有这么一条隐形的“陪游鄙视链”——玩胶片的瞧不起网红打卡的,网红打卡的瞧不起流水线跟团的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,为什么不同旅行方式之间会形成这样的“鄙视链”,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。
在鄙视链的顶端,站着那些背着老式相机、慢悠悠按快门的胶片玩家。对他们来说,旅行不是走马观花,而是“用光影记录时光”。
经典语录:“数码太浮躁,胶片才有灵魂。”
当然,这种旅行方式也有缺点——贵(胶卷涨价了)、慢(等冲洗)、挑天气(阴天废片率高)。但正因为门槛高,才让胶片摄影成为鄙视链的王者。
在鄙视链的中游,是那些举着自拍杆、跟着小红书攻略跑的网红打卡族。他们的旅行信条是:“来都来了,不拍等于白来。”
经典语录:“这个机位绝了!快帮我拍,要显腿长!”
不过,网红打卡也有优点——信息透明、容易出片、适合社交分享。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耐心研究胶片,简单粗暴的美照才是大众刚需。
在鄙视链的底端,是那些戴着小红帽、跟着导游小旗子走的跟团游客。他们的旅行节奏通常是:“上车睡觉,下车拍照,回家一问啥都不知道。”
经典语录:“抓紧时间!十分钟后集合!”
但跟团游并非一无是处——省心、安全、适合没时间做攻略的人。只是对于追求个性化和深度体验的旅行者来说,这种模式确实显得有点“low”。
这条鄙视链的背后,其实是不同人群对旅行意义的理解差异:
没有绝对的好坏,只有适合与否。
有人享受慢节奏的胶片冲洗过程,也有人就爱高效打卡发朋友圈,更有人觉得跟团不用操心才是真舒服。旅行本该是自由的,何必非要分个高低?
不过话说回来,下次如果你遇到一个胶片玩家对你冷笑:“你这照片太网红了。”你可以淡定回一句:
“至少我不用等两周才知道自己拍没拍糊。”
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