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今社交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,"社恐"(社交恐惧症)却成了不少年轻人的真实写照。他们害怕陌生社交,讨厌电话沟通,甚至点外卖都要备注"别打电话,放门口就行"。而敏锐的市场早已嗅到商机——"社恐友好型"服务悄然兴起,并悄悄溢价。
"社恐友好"最初只是网络调侃,但如今已演变成一种消费需求。比如:
这些服务看似只是优化体验,实则精准切中社恐人群的痛点,让他们愿意为"少说一句话"多付钱。
为什么"社恐友好"能卖出更高价格?核心在于:
普通便利店和社恐友好便利店卖的东西一样,但后者提供了"不被judge"的安全感。就像有人愿意花钱买"免打扰"服务一样,情绪缓解本身就是溢价点。
主流市场服务的是大多数,而社恐群体的需求长期被忽视。一旦有品牌专门解决这个问题,即使价格高一点,用户也愿意买单。
"社恐友好"自带话题性,能引发共鸣传播。比如"社恐人最爱的十大App""适合i人的旅行地"等内容容易刷屏,品牌借势营销就能收获忠实用户。
除了现有的服务模式,未来可能出现的"社恐溢价"场景:
不是所有标榜"社恐友好"的服务都真友好。比如:
真正的社恐友好,应该减少必要社交环节,而非只是贴个标签。
"社恐友好"的溢价本质是为"舒适感"付费。随着独居经济、单身经济的崛起,类似的小众标签(如"安静旅行""i人专属")还会不断涌现。
对商家来说,关键在于是否真的理解用户痛点,而非跟风造概念。毕竟,社恐人群虽然不爱说话,但他们的钱包,可一点都不沉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