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伴旅游,轻松交友,真实伴游交友网站
当前位置: 首页 / 伴游日记

肇兴侗寨非遗体验:跟阿婆学侗布制作带回家

发布时间:2025.08.01   阅读次数:273

向往海i

女, 37岁, 168CM , 中专以下 江苏 苏州
肇兴侗寨非遗体验:跟阿婆学侗布制作带回家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,我已经站在了肇兴侗寨的鼓楼前。这座有着"侗乡第一寨"美誉的古老村落,正从睡梦中缓

肇兴侗寨非遗体验:跟阿婆学侗布制作带回家

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,我已经站在了肇兴侗寨的鼓楼前。这座有着"侗乡第一寨"美誉的古老村落,正从睡梦中缓缓苏醒。吊脚楼翘起的檐角在晨光中划出优美的弧线,像一首无声的侗族大歌。

此行的目的很特别——我要跟随寨子里的阿婆学习侗布制作。侗布,这项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,是侗族妇女用双手编织出的生活史诗。接待我的吴阿婆已经七十三岁,皱纹里藏着岁月的智慧。她穿着自织的靛蓝侗衣,银饰在走动时发出清脆的声响,像山涧的溪流。

"先带你看蓝靛草。"阿婆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侗语腔调。她领我来到屋后的菜园,几丛不起眼的绿色植物正安静生长。阿婆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叶片:"这是我们的蓝草,要长三年才能染布。"我突然意识到,侗族人把时间种在了土地里。

染坊是个昏暗的木屋,空气中飘着特殊的草木香。阿婆掀开陈旧的染缸,深蓝近黑的染液泛起涟漪。她教我如何用米酒、碱水和蓝靛泥调配染液,比例精确得像在配制药方。"染缸是有生命的,"阿婆说,"要每天唱歌给它听。"这让我想起都市里那些精确到秒的流水线,突然有些恍惚。

当我把白布浸入染缸时,阿婆轻轻哼起了侗歌。她的歌声低沉婉转,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蓝色的古老传说。布料要在染缸里反复浸染三十次,每次晾晒氧化后颜色会更深一分。阿婆说这叫"九浸九晒",其实远不止九次。侗族人对"九"有特殊情感,认为这是圆满的数字。

午后,我们转移到织布房。古老的木织机像一件大型乐器,阿婆坐在上面时,整个人都焕发出光彩。她脚踩踏板,手抛梭子,动作行云流水。"我七岁开始学,织了六十六年。"织机发出有节奏的"咔嗒"声,像时间的脚步声。我尝试操作时,不是线断了就是图案错了,阿婆却笑着说:"慢慢来,布匹记得住手的温度。"

最让我震撼的是最后的捶布环节。阿婆把染好的布折叠起来,用木槌反复捶打。"这样布才会发光发亮。"她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,每一下捶打都精准有力。我突然明白,侗布的柔软里藏着如此坚韧的力量。

黄昏时分,我的小方巾终于完成。虽然歪歪扭扭,但阿婆坚持让我带走:"这是你亲手做的,比买的珍贵。"她帮我包好侗布时,我看见她指节上的老茧,那是六十六年光阴的印记。

离开时,鼓楼已亮起灯笼。回头望去,阿婆的身影融在吊脚楼的剪影里。我突然想起她说过的话:"机器做的布整齐,但不会呼吸。"此刻握在手里的侗布,似乎真的带着山风的温度,蓝靛草的呼吸,还有阿婆歌声的韵律。

这方侗布,将成为我记忆里最特别的纪念品。它让我触摸到了一个民族对美的执着,对传统的坚守。在快消品泛滥的时代,或许我们都需要学会像侗族人那样,用时间去酿造生活的醇香。

日记评论 发表评论

去伴游APP

扫描二维下载APP

手机端

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