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伴旅游,轻松交友,真实伴游交友网站
当前位置: 首页 / 伴游日记

成都建设巷排雷:网红苕皮店旁的老字号冰粉

发布时间:2025.08.09   阅读次数:488

爱美丽

女, 32岁, 163CM , 中专以下 山西 太原
成都建设巷排雷:网红苕皮店旁的老字号冰粉成都的建设巷,向来是美食爱好者的天堂。这里既有声名远扬的网红店,也有默默无闻却坚守多年的老字号。我此行的目的,就是在这条

成都建设巷排雷:网红苕皮店旁的老字号冰粉

成都的建设巷,向来是美食爱好者的天堂。这里既有声名远扬的网红店,也有默默无闻却坚守多年的老字号。我此行的目的,就是在这条充满烟火气的小巷中,寻找那些被网红光环掩盖的宝藏味道。

下午三点,建设巷已经人头攒动。空气中飘荡着各种食物的香气,让人忍不住加快脚步。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家网红苕皮店,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,年轻人举着手机拍照打卡,店员忙碌地翻动着铁板上的苕皮,发出滋滋的响声。

我站在队伍末尾,观察着这家网红店的经营模式。透明的操作台、统一的员工服装、精心设计的包装袋,处处彰显着现代餐饮的标准化运作。排队的顾客大多年轻时尚,他们不只是在购买食物,更是在消费一种社交货币——"我在网红店打卡"的满足感。

终于排到我了。一份招牌苕皮15元,价格不算便宜。咬下第一口,外皮酥脆,内里软糯,调味确实不错。但细细品味,总觉得少了些什么。或许是被过高的期待值所影响,也或许是标准化生产带来的千篇一律感,这份网红苕皮并没有给我带来惊艳的感觉。

就在我有些失望地准备离开时,余光瞥见了苕皮店旁边一个不起眼的小摊。一块褪色的招牌上写着"王婆婆冰粉",摊主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,正慢条斯理地调制着一碗冰粉。与隔壁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,这里只有零星几个顾客,大多是附近的居民。

我走近摊位,要了一碗传统红糖冰粉。王婆婆动作麻利地舀起晶莹剔透的冰粉,浇上自家熬制的红糖水,再撒上花生碎和葡萄干。整个过程行云流水,没有多余的花哨,却透着几十年练就的娴熟。

"8块钱。"王婆婆笑着递过冰粉。这个价格在如今的成都小吃市场,实在算得上良心。

第一口冰粉入口,清凉瞬间驱散了夏日的燥热。红糖的甜度恰到好处,不会过分甜腻;花生碎的香脆与冰粉的嫩滑形成绝妙对比;葡萄干的微酸更是点睛之笔。最难得的是,这份冰粉有着手工制作特有的温度——红糖的焦香说明是慢火熬制,冰粉的质感显示是传统工艺,每一口都能尝到制作者的用心。

我坐在小凳上,边吃边与王婆婆闲聊。原来这家冰粉摊已经开了三十多年,从她年轻时就开始经营。问及为什么不扩大规模,王婆婆笑着说:"做吃的嘛,量大了就保证不了味道了。我就做这么多,每天卖完就收摊,保证每碗都是最好的。"

这番话让我感触颇深。在这个追求流量、快速扩张的时代,像王婆婆这样坚守品质、不盲目跟风的老字号实在难得。他们没有华丽的包装,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,有的只是对传统手艺的坚持和对食物本真的尊重。

离开建设巷时,我回头望了望。网红苕皮店前依然排着长队,而王婆婆的冰粉摊前还是那么安静。但我知道,哪一种味道会更长久地留在我的记忆里——不是那些转瞬即逝的网红美食,而是承载着岁月沉淀的老字号味道。

这次建设巷之行,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:在美食的世界里,流量不等于品质,排队不等于美味。真正的美食往往藏在不起眼的角落,等待有心人去发现。而作为食客,我们也需要放慢脚步,用味蕾而非社交媒体去评判食物的价值。

下次来成都,我一定还会再来这碗朴实无华却温暖人心的老字号冰粉。因为它不只是一道甜品,更是一座城市最真实的味觉记忆。

日记评论 发表评论

去伴游APP

扫描二维下载APP

手机端

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