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,我被窗外的海浪声唤醒。涠洲岛的日出比闹钟更准时,橙红色的光斑在白色窗帘上跳动。今天要去南湾市场实践筹划已久的海鲜采购计划——这是登岛第三天,我已经从游客进阶为"假装本地人"的初级阶段。
南湾市场的腥咸海风比地图导航更早宣告目的地的到达。上百个摊位呈U型排列,地面湿漉漉的反光里晃动着橡胶雨靴的倒影。穿碎花衬衫的渔家阿婆蹲在塑料盆后面,盆里两只花蟹正用钳子演奏"咔嗒咔嗒"的打击乐。我攥紧攻略小本本,默念三大法则:眼神要睥睨、还价要对半、绝不第一个伸手。
"石斑怎么卖?"我故意用夹生的粤语腔发问。穿蓝胶围裙的摊主眼皮都没抬:"活的98,冰鲜68。"这数字比攻略标注的基准价高出30%,我立刻启动砍价公式:先摇头叹气,再报出心理价位(市场价×0.6),最后假装转身要走。"等等啦!"摊主果然中计,最终以65元成交。后来才发现,隔壁摊主正把同样大小的石斑以55元卖给戴斗笠的老太太——原来我的"胜利"仍在价格区间上限。
中午十二点的太阳把市场蒸煮成海鲜浓汤。在第五次砍价失败后,我发现真正的秘籍藏在竹筐底下。当摊主掀开湿麻布展示"今天最后的皮皮虾"时,筐底往往藏着更肥美的漏网之鱼。"那些是留给老主顾的。"染黄发的年轻摊贩对我眨眨眼。我立刻会意,买了两斤他明面上摆的瘦小虾蛄,果然获赠筐底五六只膏肥肉厚的"隐藏款"。
加工费的陷阱比预想中更隐蔽。提着战利品走向市场后巷的加工排档时,系围裙的老板娘热情地递上价目表:"清蒸10元,椒盐15,刺身20。"等称完三斤螃蟹才补充:"加工费按斤算哦。"原本30元的预算瞬间膨胀到90元。更绝的是"特殊处理费"——当我说要螃蟹两吃时,账单上又多了20元"分装费"。
夕阳西下时,我坐在"阿玲大排档"的塑料凳上复盘今日经济学。面前这盘耗资178元的爆炒花甲(食材45+加工58+餐具费5+纸巾2+未提前告知的"辣炒附加费"68),味道其实不如昨天码头渔民家60元的包工包料套餐。隔壁桌的东北大哥正举着啤酒瓶抗议被收"开瓶服务费",他的妻子偷偷把多算的空壳重量倒进垃圾桶。
夜潮拍岸声中,我终于悟出涠洲岛海鲜的终极公式:市场价×0.8+加工费×1.5+20元隐形费用=理想价位。但更重要的收获是,当我在暮色里帮阿婆收拾掉落的扇贝时,她塞给我的那袋免费蛤蜊——岛上最鲜美的滋味,原来藏在算计之外的褶皱里。
日记评论 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