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熹微,我立于码头,手里捏着一张皱巴巴的船期表。海风挟着咸味扑面而来,吹得纸页猎猎作响。这便是嵊泗列岛跳岛游的第一课——读懂并活用公交船时刻表。
初时视之,密密麻麻的船班信息犹如天书。沈家湾至泗礁、泗礁至枸杞、嵊山至花鸟……各岛之间的船班时间交错排列,需细心比对方能理出脉络。我掏出红笔,在纸上圈画出关键班次,忽然悟出:这船期表实则是解开列岛之游的钥匙,持此钥者,方得自由穿梭于各岛之间。
首日计划往枸杞岛去。根据时刻表,上午仅有一班船前往,错过便须待至明日。于是早早赶到码头,却见已有十数人排队等候。当地人却不慌不忙,临开船前五分钟才姗姗而来,与售票员点头招呼便顺利上船。原来岛上居民深谙船班规律,知道何时来最是恰到好处。我暗忖:活用时刻表非但要知道船几点开,更要明白何时到场最为相宜。
船行海上,碧波万顷。约莫一小时,枸杞岛的身影渐次清晰。下船时特意问了返程船班,售票员笑道:“最后一班是四点,不过人多了会加开,但也不一定。”这话初听令人困惑,后来才明白这是岛上的常态——船班表是骨架,实际情况则为血肉,总需留有变通的余地。
次日计划更为复杂,欲一日内连游三岛。对照时刻表,发现若按常规路线必然来不及。遂向民宿主人请教,得其指点迷津:原来有些船班虽未标明,却是定期开行的“民间班次”;又有一些航线若乘客达一定数量,可临时加开。更妙的是,不同岛屿的码头相距并不远,有时步行片刻即可从一码头赶赴另一码头的船班。
于是重整计划,先乘早班船至绿华,再转乘那班“民间熟知”的船班至东崖,最后赶在日落前抵达花鸟岛。一路行来,竟比原计划更为顺畅。坐在花鸟岛的灯塔下观日落时,不禁感慨:时刻表是死的,用法却是活的。那些纸上未载的细节,才是跳岛游的精髓所在。
往后几日,越发得心应手。不仅学会根据潮汐判断船班是否准点,更摸清了哪几个码头间的船班可以“无缝衔接”,何处可以买到即将开航的退票。同船的游客见我如此熟练,竟有人问:“您是本地人吗?”我只笑着扬了扬手中画满记号的时刻表。
最后一日在回程船上,遇见一位同样独自旅行的老者。他掏出自己的时刻表,上面亦是密密麻麻的笔记。两人相视而笑,无需多言便知是同类人。老者道:“这船班表啊,看着是约束,实则是自由。把它读透了,诸岛便在你脚下相连。”
是啊,嵊泗列岛跳岛游之妙,不仅在于海天一色的景致,不仅在于渔村古朴的风情,更在于这以船班为针、以航线为线,将自己想要的旅程编织出来的过程。那些初看繁琐的时刻表,终成了带我穿越碧海蓝天的翅膀。
离岛时,我的时刻表已被海风揉得软熟,边角起毛,纸面布满汗渍和标注。这不再是一张简单的纸,而是一幅亲手绘就的航海图,记录着如何将孤悬海上的岛屿串成珍珠项链的技艺。
舟山嵊泗列岛之美,美在山水之间,更美在那张时刻表所赋予的、于约束中创造自由的可能。
日记评论 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