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,闹钟未响,人已醒。窗外成都的天空尚是灰蓝色,我匆匆洗漱完毕,穿上那身略显宽大的工作服,心中颇有些忐忑。今日要去的地方并非寻常景点,而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——不过我的身份并非游客,而是一名临时熊猫义工。
入门时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姓李的饲养员,面色黝黑,眼神却极是和善。他领着我们几个“临时工”穿过游客尚未拥入的竹林小径,晨露沾湿了裤脚,凉丝丝的。竹叶在微风里沙沙作响,偶尔传来几声不知名的鸟叫,除此之外,竟是出乎意料的宁静。
“熊猫起得早,四点多就醒了,”李师傅边走边说,“这会儿正等着早餐呢。”
我们的第一项任务便是准备熊猫的早餐。走进后勤区,一股浓郁的竹叶清香扑面而来,地上堆着新砍下来的翠竹,还带着晨间的露水。我学着李师傅的样子,抱起一捆竹子,那竹香便钻入鼻腔,清冽中带着一丝甜味,竟是平日里从未注意过的气息。
“挑竹子有讲究,”李师傅随手拿起一根,“要选这种青翠欲滴的,太老的它们不爱吃,太嫩的营养不够。”我们几个新手笨手笨脚地学着挑选,竹叶上的露水打湿了袖口,倒也清凉惬意。
重头戏是打扫兽舍。我原以为会闻到浓重异味,不料踏入熊猫的“闺房”,空气中弥漫的仍是竹子的清香,混杂着干草的温和气息。李师傅解释说,熊猫的粪便并不臭,因为它们几乎只吃竹子,“你们待会儿就能见识到了”。
果然,清理粪便时,我发现那些青团状的排泄物竟带着竹子的清芬,并不惹人厌烦。我们两人一组,一人用水管冲洗地面,一人用扫帚刷洗,配合虽生疏,却也有趣。熊猫“主人”就在外间悠闲地啃着竹子,偶尔瞥我们一眼,仿佛在监督工作是否合格。
休息间隙,李师傅与我们坐在竹棚下喝茶。他在这基地工作了十二年,每天与熊猫为伴。“很多人以为养熊猫是玩闹的差事,其实辛苦得很。冬天要防寒,夏天要降温,还要观察它们每一点细微的变化。”他指着正在大快朵颐的熊猫说:“别看它们吃得香,熊猫其实很挑食,每只口味都不同。有的喜欢竹叶,有的偏爱竹竿,还有的特别爱吃苹果,要哄着才肯吃药。”
午后,我们获得了给熊猫喂食的特权。当我将苹果块递到熊猫面前时,它用前掌灵巧地接过去,咀嚼时发出清脆的声响。如此近的距离,我能清晰看见它黑白分明的毛发在阳光下泛着光泽,黑眼圈包围的小眼睛闪着聪慧的光。那一刻,忽然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人甘愿为这些生灵付出心血。
日头西斜时,一日义工体验接近尾声。腰背有些酸疼,手上也添了几处细小的划痕,但心中却充盈着难以言表的满足。回望那些正在慵懒进餐的熊猫,忽然意识到:这一日之所闻所见,远非竹香那么简单。那香气背后,是饲养员日复一日的坚守,是人与动物之间微妙的信任,是一种远离喧嚣的、近乎诗意的宁静。
归途中,我衣袂间仍萦绕着若有若无的竹香。这气息将长久地留在记忆里,提醒着我在成都的这个夏日,曾与国宝共享过一段质朴而珍贵的时光。
日记评论 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