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,闹钟准时响起。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,手指已经本能地点开了海军博物馆的预约小程序。屏幕上的倒计时一秒一秒地跳动,我的心跳似乎也跟着同步加速。
这是我第三次尝试预约潜艇参观了。前两次都因为手速不够快,眼睁睁看着预约名额在几秒钟内被一抢而空。这次我做了充分准备——提前注册账号,填写好所有参观者信息,甚至测试了家中WiFi和移动网络的速度,最终选择了5G网络作为“主战场”。
六点五十九分,我深吸一口气,将手指悬在预约按钮上方。七点整,按钮由灰变蓝的瞬间,我以自己都惊讶的速度点击下去——成功进入预约界面!快速选择参观时间、确认信息、提交订单,整个流程行云流水,不到十秒钟就完成了所有步骤。当“预约成功”的页面弹出时,我忍不住从床上跳起来,像个孩子一样欢呼雀跃。
后来与博物馆工作人员聊天才得知,潜艇参观每日仅开放四个时段,每时段仅限30人,因其空间狭小,为保护潜艇内部结构,必须严格限制人流。这解释了为什么预约如此困难——供需差距实在太大了。
参观当天,我提前半小时到达博物馆。阳光下,那座银色潜艇静静停靠在码头边,流线型的身躯散发着威严与神秘。我们这批幸运的30人跟随讲解员依次进入潜艇内部,瞬间被另一种世界包围。
潜艇内部比想象中还要狭窄,各种管道、阀门和仪器设备密密麻麻地排列着,几乎找不到一块空白的地方。我们只能侧身通过走廊,讲解员告诉我们,船员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连续生活工作数月。触摸着冰冷的金属墙壁,我试图想象在深海之下,这群特殊军人是如何克服幽闭恐惧,日夜坚守岗位。
最令人震撼的是鱼雷舱。那些曾经真实装载的武器现在静静地躺在发射管中,提醒着人们这里不仅是展览品,更曾经是国家海上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讲解员详细解说了潜艇的工作原理和官兵的日常生活,原来每个床铺都是轮流使用的——“热铺”制度让有限的睡眠空间得到最大化利用。
穿过狭小的通道,我们看到了厨房、指挥舱和宿舍区。每一个空间都被极致利用,连过道上方都悬挂着各种应急设备。在指挥舱内,我们被允许轮流通过潜望镜观看海面景象,那一刻仿佛真的置身于深海之中,执行着某项神秘任务。
一小时的参观转瞬即逝,当我们从潜艇中走出,重返开阔的蓝天之下,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。阳光照在脸上,海风拂过发梢,我突然对“自由”和“空间”有了全新的理解。
回望那座沉默的钢铁巨兽,我想到的不仅是国防科技的先进,更是那些在极端环境下坚守岗位的官兵们。他们放弃舒适的生活,忍受与世隔绝的孤独,只为守护祖国的海疆。这种奉献精神,比任何展览都更加震撼人心。
此行让我明白,青岛海军博物馆的潜艇参观之所以一票难求,不仅因为它的稀缺性,更因为它提供了一种难以复制的体验——让我们这些普通人得以窥见军人世界的一角,理解那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。
如果你也计划前往,请定好闹钟,准备好网络,在早晨七点准时抢票。这份体验,绝对值得你为之付出努力。毕竟,有些东西,只有亲眼所见,亲手触摸,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重量与意义。
日记评论 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