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熹微,竹影婆娑。我踏进安吉竹林疗愈营时,满心以为这不过是一场寻常的生态旅游。谁知竟是一场与竹筒饭的“殊死搏斗”。
竹叶沙沙,仿佛在窃笑。疗愈营的导师分发了制作竹筒饭的材料:糯米、腊肉、青豆、枸杞,还有一节节青翠的竹筒。我信心满满地将所有材料塞进竹筒,自以为掌握了天地间的烹饪奥秘。
“水要适量,火候要适中。”导师的话犹在耳边,我却充耳不闻。结果可想而知——我的竹筒饭在篝火上变成了一节黑炭,浓烟滚滚,引得旁人侧目。
“翻车了!”我几乎要放弃这焦黑的“艺术品”。
正当我对着那节焦竹发愁时,一位当地老农踱步而来。他瞥了一眼我的“杰作”,眼中闪过狡黠的笑意:“城里来的吧?竹筒饭不是这么做的。”
老农不慌不忙地取来一节新竹,教我重新开始。他粗糙的手指灵活地将米与水按比例调配:“竹有竹的脾气,你得顺着它来。”他告诉我,安吉的竹子与其他地方不同,节长壁薄,需要特别的水米比例。
“你看,竹筒要斜着放在火上,让每一面都受热均匀。”老农一边调整竹筒的位置,一边讲述他小时候跟着祖父学做竹筒饭的故事。他说,每一节竹子都有自己的性格,就像人一样,需要用心去了解。
第二次尝试时,我不再急于求成。我仔细观察竹筒在火中的变化,听着米水沸腾时从竹节小孔中传出的嘶嘶声,像是一首古老的烹饪交响曲。
当竹筒饭终于烹熟,劈开竹筒的瞬间,蒸汽裹挟着竹香与饭香扑面而来。米粒晶莹剔透,腊肉的油脂渗入米饭,青豆和枸杞点缀其间,宛如一幅可食用的水墨画。
坐在竹林中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竹筒饭,我突然理解了“疗愈”二字的真义。不是竹林本身有魔力,而是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,我们放下了焦虑与急躁,重新学会了耐心与观察。
回程时,我带着一份“竹筒饭翻车拯救指南”: 一、尊重食材特性,了解当地竹子的特点 二、水米比例要精准,通常为1:1.2 三、火候是关键,保持中火慢烤 四、时常转动竹筒,使其受热均匀 五、最重要的是,保持一颗不惧失败、乐于尝试的心
那片安吉竹林治愈我的,不是清风竹影,而是在翻车后重新来过的勇气。人生如烹竹筒饭,火候不到则生,火候过猛则焦,唯有用耐心慢慢煨烤,方能品得最终的美味。
日记评论 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