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五点,天还未亮,我已经站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门口。初春的成都,空气中还带着一丝凉意,我裹紧了外套,看着门口已经排起的长队,不禁暗自庆幸自己提前做了攻略。
"看花花要趁早",这是我在网上看到最多的一条建议。据说大熊猫"花花"作为基地的明星熊猫,每天只在上午活跃几个小时,过了十点就会躲进内室睡觉。为了不错过与这位"顶流女明星"见面的机会,我特意起了个大早。
六点半,基地大门准时开启。人群如潮水般涌入,我跟着几个举着专业相机的"熊猫粉"一路小跑。晨雾中的竹林散发着清新的气息,石板路两侧的灌木上还挂着露珠。转过几个弯,前方突然传来此起彼伏的惊叹声——C区14号兽舍前已经围满了人。
挤到前排时,我的呼吸不由一滞。圆滚滚的花花正抱着一根嫩竹大快朵颐,黑白分明的毛发在晨光中泛着缎子般的光泽。它用前掌灵活地剥开竹皮的样子,活像个挑剔的美食家。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,它吃着吃着突然四脚朝天地躺下,把竹子举过头顶继续啃,憨态可掬的模样引得周围快门声不断。
"它这是在表演杂技呢。"旁边一位穿着志愿者马甲的大爷笑着说。通过交谈才知道,这位李大爷在基地做了八年志愿者。他告诉我,花花的母亲"成功"是著名的"英雄母亲",而花花继承了妈妈温顺的性格,但比妈妈更贪玩好动。
"你们来得正是时候。"李大爷指着兽舍里的温度计,"现在气温18度,最适合熊猫活动。等太阳升高了,它们就会躲凉去了。"果然,随着时间推移,花花开始变得懒洋洋的,最后干脆爬到木架上打起了盹,只给游客留下一个毛茸茸的背影。
离开花花兽舍时,我在纪念品商店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:几乎所有的熊猫玩偶都是黑白色,但实际观察发现,成年熊猫的白色部分其实带着淡淡的米黄。店员解释说这是因为熊猫会用尿液标记领地,久而久之毛发就被染黄了。这个鲜为人知的细节,让我对"黑白分明"的熊猫有了新的认识。
午后,我坐在基地的竹韵餐厅休息。窗外,几只亚成年熊猫正在嬉戏打闹。服务员端上特制的熊猫造型包子时,突然指着远处惊呼:"快看!"原来是一只熊猫正用后背蹭树干挠痒痒,滑稽的动作像极了人类。这个偶然发现的画面,成了我手机里最生动的影像。
回程的出租车上,司机王师傅听说我去了熊猫基地,立刻打开了话匣子。"你们外地人可能不知道,其实熊猫的便便一点都不臭,反而有股竹子的清香。"他得意地说,"我女儿在基地当饲养员,说熊猫粪便还能造纸呢!"
这次探访让我明白,看熊猫不仅是看它们卖萌,更是在观察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。它们用六指"伪拇指"抓握竹子,每天花费12小时进食却只能吸收17%的营养,这些进化奇迹背后,是八百万年与竹子相伴的生存之道。
当夕阳为基地披上金纱时,我最后望了一眼那些圆滚滚的身影。在这个钢铁丛林的时代,能亲眼见证这些古老生灵的憨态,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幸运。而记住"看花花要趁早"这个冷知识,不过是打开熊猫世界的第一个钥匙罢了。
日记评论 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