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四点,当拉萨城的灯火还在沉睡时,我们的越野车已经碾过结霜的公路向纳木错进发。车窗上凝结的冰花在车灯照射下闪烁着细碎的银光,像极了即将见到的圣湖传说中仙女撒落的钻石。海拔表数字不断攀升,我的太阳穴开始突突跳动——这是高原给我的第一个下马威。
"把这个含在舌下。"同车的藏族向导普布递来一粒暗红色药丸,浓重的藏药气味瞬间充满鼻腔。这是他用二十块钱从八廓街老药铺买来的"红景天速效丸",比起动辄上百元的进口抗高反药物,这些装在简陋铁盒里的小药丸,即将在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证明自己的价值。
翻越山口时,狂风卷着雪粒抽打车窗的声响盖过了所有人的交谈。我摸出背包侧袋里的便携血氧仪——这个在药店花68元买的小玩意儿,此刻显示的血氧值已经跌到82%。普布见状立即从后备箱拽出提前灌好的氧气袋,塑料软管连接着某宝35元买的可调节鼻氧管。"慢慢吸,像喝酥油茶那样。"他示范的呼吸节奏让全车人笑出声来,紧绷的气氛顿时松缓下来。
正午站在扎西半岛的经幡林时,我忽然理解为何藏民称氧气为"蓝天上的酥油"。花48元购入的折叠式防晒面罩抵挡着紫外线,而兜里59元的暖宝宝正持续发热——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组成的安全网,让我能专注凝视湖面变幻的蓝色。远处雪山倒影在湖水中碎裂又重组,像极了我们对抗高原反应时不断调整的身体状态。
傍晚在牧民帐篷喝酥油茶时,普布展示了他的"终极武器":改装自饮料瓶的简易加湿器。"宾馆里动辄两三百的加湿器,不如这个装着热水的小瓶子。"塑料瓶身缠着羊毛防止烫伤,瓶口延伸出的吸管将湿润空气导向枕边。当晚躺在湖边板房时,这个成本几乎为零的装置让我的血氧始终保持在88%以上。
回程路上翻看照片,发现最珍贵的画面反而是那些应急装备的特写:药盒上褪色的藏文标签、氧气袋表面凝结的水珠、用旧毛衣包裹的暖水壶。这些总价不超过300元的物件,在生命禁区搭建起一道温柔的防线。当越野车再次驶过那根拉山口时,经幡在暮色中翻飞如蝶,我突然明白:对抗高原反应的真正智慧,或许就藏在这种"够用就好"的节制里——就像圣湖永远知道该在什么高度停驻她的蔚蓝。
日记评论 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