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,当大多数游客还在酒店享用早餐时,我已经站在九寨沟景区门口,手里攥着一张下午入园的门票。这个决定源于一位当地藏族向导的忠告:"想看真正的五彩池,就要学会与人群背道而驰。"
正午的阳光穿透云层时,景区大巴已经运送了第三批游客。我坐在沟口的藏式茶馆里,慢悠悠地品着酥油茶,观察着人流如潮水般涌入又退出的节奏。老板娘卓玛告诉我,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是游客最密集的时段,"他们像追赶什么似的,连水都没看清就按下快门跑了。"
下午三点整,我刷身份证入园。空荡荡的环保车载着我向长海方向驶去,窗外闪过的一个个海子泛着不同层次的蓝,车上只有零星几位与我同样"叛逆"的旅行者。司机扎西笑着说:"你们这些聪明人,终于发现了九寨沟的秘密时刻。"
抵达五彩池时,夕阳正好斜斜地打在水面上。没有拥挤的观景台,没有此起彼伏的快门声,甚至没有导游喇叭里机械的解说词。我得以趴在木质栈道上,看着一池变幻莫测的蓝——从孔雀蓝到祖母绿,再到近乎透明的蒂芙尼蓝,水底的钙华沉积物如同被上帝打翻的调色盘。偶尔有微风拂过,水面漾起的波纹将色彩搅拌得更加迷离。
一位背着相机的老者与我共享这片宁静。他在九寨沟拍了三十年,告诉我午后光线最适合表现水的层次:"上午的直射光太硬,而现在的斜光能让每个颜色都活起来。"我们沉默地注视着池水,看阳光一寸寸移动,色彩也随之流转,仿佛在欣赏一场慢放的色彩交响乐。
下行至诺日朗瀑布时已近黄昏。没有了上午水雾中的彩虹,但瀑布展现出另一种震撼——夕阳为飞溅的水珠镀上金边,轰鸣的水声在空旷的山谷中产生奇妙的回响。我坐在观景台的长椅上,掏出早上买的青稞饼慢慢咀嚼,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"承包景区"的奢侈。
夜幕降临前的最后半小时,我意外在树正群海遇到了放牧归来的藏族少年。他的牦牛群踏着碎步走过栈道,牛铃叮当声中,暮色里的海子泛着神秘的紫灰色光泽。少年用生硬的普通话告诉我,这是他们世代相传的转场路线,"游客少的时候,山水才恢复成本来的样子。"
回程的环保车上,司机播放起悠扬的藏族民歌。我数了数今天的收获:七个小时里遇到不到二十位游客,拍到了没有路人入镜的经典角度,更重要的是,感受到了九寨沟本该具有的灵性时刻。那些匆匆打卡的旅行团永远无法体会,当人潮退去后,这些亿万年前形成的水域会向你展示怎样动人的私语。
走出景区大门时,星光已经洒满群山。我想起卓玛茶馆墙上挂着的那句藏族谚语:"快走的人看到形状,慢走的人看见灵魂。"在这个被过度旅游化的时代,或许真正的攻略不是如何挤进热门景点,而是学会在正确的时间,与美独处。
日记评论 发表评论